獨家述評 | 環保目標和環保新思維
如果,你參與大眾創業,開辦“小微”,是否想過,環評制度改革,也關乎創業效率?
如果,你生活在長三角,希望黃浦江一年四季都一江澄澈,希望秋冬霧霾季本地污染源不再雪上加霜,是否想過,長三角環保一體化,會讓你有夢想成真的一天?
生活是鮮活的。鮮活的生活,最好目標很明確,路徑很清晰,無論是一個人,還是一座城。2019年,申城的主要環保目標是:全面完成國家《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》2019年度考核目標,水質考核斷面基本提前一年達標,全市劣Ⅴ類水體比例下降到12%以內;在現有基礎上,環境空氣質量持續穩定改善。
今天,申城2018年度環保目標完成狀況提交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11次會議審議。在以環境論英雄,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之路成為國家戰略之際,所有環保目標都指向兩個關鍵詞——一個是“綠色”,一個是“發展”。
綠色和發展,并行不悖。這樣的環保新思維,決定了所有環保措施和環保路徑選擇的內在邏輯。在申城,從優化營商環境到長三角一體化,都不乏環保新思維的生動實踐。
持續優化營商環境,是2019年申城新年施政的重大課題,也是綠色發展的重要課題。申城環保,如何以新思維推動營商環境持續優化?無他,唯有以創新改革為動力,深化完善環保體制機制。
去年,生態環保部環評制度改革試點,申城名列其中。怎么才能做好環評制度創新先行者?辦法是,先拿出環評改革總體方案,再探索項目環評豁免、簡化手續,無需環評的項目該豁免就豁免,該簡化的手續就簡化。效果是,審批項目數量較之兩年前減少50%以上,審批時間壓縮50%以上,企業因此減了負。
如果說,環評制度改革是做減法,那么環保行政服務要做的,就是加法。加法怎么做?在工業區、鄉鎮、企業,探索開展“環保管家”服務;在餐飲業,特別推出“環保守則+告知承諾”管理服務,力爭餐飲店既便民又不擾鄰;規范危險廢棄物收集處置市場行為,緩解企業危險廢棄物收集難、處置難的發展瓶頸。
在“加減法”之外,值得一提的是“離任審計”。去年,申城試點開展原市環保局、崇明區黨政領導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,將審計結果與領導干部個人利益密切關聯,督促黨政領導有效履行資源環境保護職責,“為官一任”,就要“環保一方”,其間,“店小二”要為營商環境提供服務,更要提供綠色優質服務。
長三角一體化,涵蓋長三角城市群協同發展的方方面面,深化區域污染防治協作,也是推動實施這一國家戰略的一大課題。
2018年,申城聚焦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長江共抓大保護,努力做足“聯”字文章,長三角區域環保協作進入新階段。
長三角區域環保協作,要有協作基礎,信息共享,就是重要基礎。目前,長三角區域12個超級站和420多個國控省控常規站點已經實現數據聯網。同時,《長三角區域環境保護領域實施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》也已簽署,去年首次實施了長三角區域水源地和大氣執法互督互學;長三角開展太湖藍藻和省際邊界水葫蘆聯合防控,推出太浦河水質預警聯動方案,滬蘇浙協作推動22條段界河協同整治。
長三角區域環保協作,有基礎,有行動,更有長期規劃。其中,《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改善深化治理方案(2017-2020年)》《長三角區域水污染防治協作實施方案(2018-2020年)》已在滬蘇浙皖滾動實施。2019年,聚焦區域聯防聯控,上海將繼續發揮龍頭作用,完善協作機制,強化聯合行動,深入推進秋冬治污攻堅、流域協同治理、生態環境信息共享、環境信用聯合獎懲、臨界市縣區生態環境協作互聯互通,合力推動綠色生態長三角建設。
想想看,作為創業大軍的一分子,今年要開業了,恭喜你,因為環評制度改革,你會免了不少不必要的奔波。
想想看,因為長三角區域環保聯防聯控,黃浦江的水葫蘆將不再那么洶涌,直到有一天,漫步濱江水岸,放眼望去,秋日浦江,一江澄澈,天空也澄澈,雖然秋冬曾是霧霾多發季。
果然,綠色發展,生活很美好!